餐廚垃圾,俗稱泔腳,又稱泔水、潲水,是居民在生活消費過程中形成的生活廢物,易腐爛變質,散發惡臭,傳播細菌和病毒。餐廚垃圾主要成分包括米和面粉類食物殘余、蔬菜、動植物油、肉骨等,從化學組成上,有淀粉、纖維素、蛋白質、脂類和無機鹽。廚余的主要特點是有機物含量豐富、水分含量高、易腐爛,其性狀和氣味都會對環境衛生造成惡劣影響,且容易滋長病原微生物、霉菌毒素等有害物質。
餐廚垃圾
針對各異的應用范圍和實際情況實際選擇恰當的工藝方法。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學法、生物法等;技術有填埋、焚燒、堆肥、微生物降解、發酵等方式。而設計餐廚垃圾處理項目,重點就是工藝的選擇。在選擇時要考慮很多要素,做到經濟可行、工藝可行,項目才能得以合理運行。
一、填埋處理技術
餐廚垃圾填埋處理技術在國內尚無成功應用的先例,其主要優缺點如下:
其優點是處理量大,運行費用低;工藝相對較簡單。
其缺點是占用大量土地,耗用大量征地等費用;填埋場占地面積大,處理能力有限,服務期滿后仍需新建填埋場,進一步占用土地資源;餐廚垃圾的滲出液會污染地下水及土壤,垃圾堆放產生的臭氣嚴重影響空氣質量,形成不可逆的對周圍大范圍的大氣及水土的二次污染;沒有對垃圾進行資源化處理。
在當前土地資源緊缺、人們對環境影響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的大前提下,填埋處理技術明顯不適合我國餐廚垃圾的實際情況。
二、焚燒處理技術
焚燒是垃圾中的可燃物在焚燒爐中與氧進行燃燒過程,焚燒處理量大,減容性好,焚燒過程產生的熱量用來發電可以實現垃圾的能源化。但由于餐廚垃圾70%以上為液體部分,熱值較低,不適合用來發電;同時燃燒會產生煙氣等大量有害氣和有害燒結渣等固體殘渣,從一種污染轉化為另一種更為嚴重、更為廣泛的污染。
與填埋技術一樣,餐廚垃圾焚燒處理技術在國內也沒有成功應用的先例,其主要優缺點如下:
其優點是焚燒處理量大,減容性好;熱量用來發電可以實現垃圾的能源化。
其缺點是對垃圾低位熱值有一定要求;餐廚垃圾水分含量高會增加焚燒燃料的消耗,增加處理成本;焚燒廠垃圾貯坑儲存,會增加坑內的浸出水量。
由于生活習慣不同及餐廚垃圾收集分類程度的不同,我國餐廚垃圾與國外餐廚垃圾差異較大,其特點是熱值低、含水量高,很難進行焚燒處理,例外焚燒處理投資過高,國內外應用經驗較少,不是餐廚垃圾處理的主流技術。
三、厭氧消化處理技術
厭氧消化是無氧環境下有機質的自然降解過程。在此過程中微生物分解有機物,最后產生甲烷和二氧化碳。影響反應的環境因素主要有溫度、pH值、厭氧條件、C/N、微量元素(如Ni、Co、Mo等)以及有毒物質的允許濃度等。
厭氧消化是在厭氧微生物作用下的一個復雜的生物學過程,在自然界內廣泛存在。厭氧微生物是一個統稱,包括厭氧有機物分解菌(或稱不產甲烷厭氧微生物)和產甲烷菌。在一個厭氧反應器內,有各種厭氧微生物存在,形成一個與環境條件、營養條件相對應的微生物群體。這些微生物通過其生命活動完成有機物厭氧代謝過程。
其優點是具有高的有機負荷承擔能力;能回收生物質能;不存在同源性的問題,有機物被變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產品(甲烷)銷路較好。
其缺點是工程投資較大;工藝較復雜;產生的沼液量較大,處理難度大。規模在200噸/日以下均無法取得經濟效益。
四、常規好氧堆肥技術
常規堆肥是在有氧的條件下,依靠好氧微生物(主要是好氧細菌)的作用來進行的。在堆肥過程中,有機廢物中的可溶性有機物質可透過微生物的細胞壁被微生物直接吸收,而不溶的膠體有機物質,先被吸附在微生物體外,依靠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分解為可溶性的物質,再深入細胞。微生物通過自身的生命代謝活動,進行分解代謝(氧化還原過程)和合成代謝(生物合成過程),把一部分被吸收的有機物氧化成簡單的無機物,并放出生物生長、活動所需要的能量,把另一部分有機物轉換合成新的細胞物質,使微生物生長繁殖,產生更多的生物體。
其優點是工藝簡單;產品有農用價值。
其缺點是對有害有機物及重金屬等的污染無法很好解決、無害化不徹底;處理過程不封閉,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有機肥料質量受餐廚垃圾成分制約很大,銷路往往不暢;堆肥處理周期較長,占地面積大,衛生條件相對較差。